主办方:中国酒店产业综合服务平台
时 间:2025-07-04 17:15:23
地 点:北京
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八識規矩頌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八識規矩頌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浩浩三藏不可窮,淵深七浪境為風,受薰持種根身器,去後來先作主公。
在這首頌文中,包括著第八識的體相、依緣、業用三個主題,分述如下:
一、體相:阿賴耶識,華譯為藏識,此識有‘三藏’之義,即能藏、所藏、執藏:
1、能藏:能藏是能持的意思,猶如倉庫,能藏一切米麥糧食。無始以來,有情所作一切善惡之業的種子,唯有此識能為儲藏,此約其持種一麵而說。
2、所藏:所藏是所依的意思,猶如倉庫,為米麥之所依。此識是一切善染法所依處處,故名所藏,此約受識一麵而說。
3、執藏:執是堅守不舍的意思,猶如米麥糧食為農家所堅守。此識為第七末那識執為自我,故第七末那為能執,第八阿賴耶為所執,故名執藏。
二、依緣:‘浩浩三藏不可窮’者,喻此識如汪洋大海,浩翰無涯,不可窮盡。藏識如如海,淵深不可測;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諸境如風,境風鼓動,生起七識波浪。即所謂‘淵深七浪境如風’也。這比喻我人的前七識,為外境所轉,起惑造業。<楞嚴經>有偈雲:‘譬如巨海浪,斯由猛風起,洪波鼓冥壑,無有斷絕時,藏識海常住,境界風所動,種種諸識浪,騰躍而轉生。]
三、業用:業用,是指此識的作用。此識的作用,大概來說可分別為五種,即受熏、持種、內變根身、外變器界,以及‘去後來先作主公’。也就是第三、四句頌文[受薰持種根身器,去後來先作主公’。茲分述如下:
1、受薰:受薰、就是接受薰習。關於薰習,見本文第五講,即七轉識是能薰,第八識是所薰——接受七轉識薰習的受薰體。受薰體有它一定的條件,<攝大乘論>中立有‘所薰四義’,即一者堅住性,受薰體要始終一類相續,能持習氣。二者無記性,即受薰體性是無記,法體平等,不分善惡都能接納。三者可薰性,受薰體性非堅密,有隙可乘。四者與能薰共和合性,即能薰與受薰之間同時同處,不即不離。在八個識中,隻有阿賴耶識具備以上四個條件,所以可作受薰體。
同時,在<成唯識論>中也立有‘能薰四義’,於此附帶一述。所謂能薰者,指的是變動不居的前七識。能薰者也要具備四個條件,即一者有生滅,有生滅變化方有作用,有作用方能薰習種子。二者有勝用,勝用就是作用力強,此有二種,一者是能緣的勢用,這是心及心所的作用,而色法無此作用;二者是強盛的勢用,是‘作意籌度’的作用。三者有增滅,其強盛的作用力高下不定,可增可減,方能發揮其作用。四者與所薰和合性,即能薰與所薰同時同處,和合相應。
2、持種:持種就是攝持種子,‘種子生現行’的種子,是能藏(能持),‘現行薰種子’,就是所藏(所持)。這是指第八識攝持萬法種子而說的。
3、內變根身:由四大和合而成的‘根身’——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的五根身,是第八識中的色法種子所變現。原來第八識所緣的,是根身、種子、器界三類色法,種子是識中的潛勢力(潛在的能量),根身、器界是從這潛勢力變現出來的。種子何以能內變根身、外變器界?原來阿賴耶識能變現出四種功能,即堅實的功能,流潤的功能,炎熱的功能,飄動的功能。由這四種功能集體發生作用,使我感覺到有物形體的存在。由於四種功能集合的成分不同,而顯示出各種不同密度的物質。其實以上四卻種功能,也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種物性主觀上的感覺,地大雖然有堅實(質礙性)的功能,但它是眾多極微所聚的假有,根本不是實質。
4、外變器界:器界即物質世界,佛經上稱之為器世間,此亦第八識色法種子所變現,如上節所述。
5、去後來先作主公:第八識是無始以來、無終以後,一直存在。它無所從來,亦無所從去,所謂去後來先者,指一期生命的開始與結束而言。此識是有情業力寄托的所在,是生死輪回的主體,是三界的總報主。它在三界六道的生命之流裏,頭出頭沒,不知凡幾。每當一期生命結束的時候,前七識的功能隱沒,不起現行,第八識最後離開身體,至此命根即不存在,生命宣告結束。<雜寶藏經>有偈以明六道差別,偈雲:‘頂聖眼生天,人心餓鬼腹,旁生膝蓋離,地獄腳板出。]來先者,當第八識離開肉體,成為中陰身時,無明種子仍一念執著,蠢蠢欲動,以其過去業力之牽引,於冥□中遙見一片光明——淫光,與其有父母緣者正在行淫。<瑜伽師地論>卷一稱:‘、、、、、、父母及子有相感業方入母胎。又彼中有欲入胎時,心即顛倒,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憎,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憎,於過去生所造諸業,而起妄想作邪解心、、、、、、其時中有作此念已即入母胎,應知受胎名羯羅藍。]
生命的開始,是由男女精子卵子結合、成為受精卵的一刹那,即‘納識成胎]。
此即所謂‘來先’,去後來先作主公,即是說明此識是生死輪回的主體。
您第一句有誤,
是三障之一(煩惱障、所知障、業障。),隻通
因為它覆障聖道)
不通“無覆無記”。八識本身沒有“所知障”,而是前七識產生的。
《佛地經論》定義所知障——
覆所知境,無顛倒性,令不顯現,名所知障。
八識(第八阿賴耶),是無覆,是非善非不善的“無覆無記”。以下是《八識規矩頌》中講第八識的經文,八識是“性唯無覆”:
性唯無覆五遍行,界地隨他業力生,二乘不了因迷執,由此能興論主諍。
浩浩三藏不可窮,淵深七浪境為風,受薰持種根身器,去後來先作主公。
不動地前才舍藏,金剛道後異熟空,大圓無垢同時發,普照十方塵刹中。
另外,小乘斷見思惑證阿羅漢,視作最高涅槃境界,他們認為無需斷“所知障”就可進入涅槃,因此可能把所知障視為“無覆”,而八識,是大乘概念。這也許是您感到矛盾的地方吧。僅供參考。
更多追問追答
就所知障是否通於無覆無記,今引證以探討:
《佛學大辭典》:煩惱障所在處必有所知障。而所知障所在處,煩惱障未必隨之。蓋煩惱障局於不善與有覆無記,而所知障亦通於無覆無記。
《成唯識論》卷九:此(所知障)於無覆無記性中,是異熟生;非餘三種。彼威儀等,勢用薄弱;非覆所知,障菩提故。此名無覆,望二乘說。若望菩薩;亦是有覆。
由此觀之,所知障似通於無覆無記。但亦有說法,雲此障但與不善、無記相應。未知孰是。
小乘斷見思惑證阿羅漢,視作最高涅槃境界,他們認為無需斷“所知障”就可進入涅槃,因此可能把所知障視為“無覆”,而八識,是大乘概念。這也許是您感到矛盾的地方吧
“……此名無覆,望二乘說。若望菩薩;亦是有覆。”——這句話,通俗講,就是,小乘認為是“無覆”,而菩薩道,就是“有覆”。
所知障,不覆障證阿羅漢,不覆障有餘涅盤。
多謝大德,隨喜讚歎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去年順差收窄14.5%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...
工資條例醞釀4年後仍難產 可實施性遭質疑...